|
【经济日报】长春光机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站 |
|
|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科研为先导,大力孵化科技成果,通过市场开发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走上了“发展事业,回报社会”的良性发展轨道。
始建于1952年的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系统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10多项“中国第一”。10月10日,记者采访了有“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之称的长春光机所,探索该所通过市场开发不断发展壮大之路。
今天的光机所今非昔比,坐落在长春经济开发区内的新办公大楼现代气派,拥有2.12平方公里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这个园区2000年6月启动,总投资达7亿元,是一个集科研、科技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
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了园区内一个个企业艰苦的创业历程,并畅想着他们美好的未来。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从这个园区飞出的“金凤凰”。公司研制的红、绿、蓝和全彩色激光器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好的全固态激光器专业生产商,年产中低功率全固态激光器6万台,销售额占国际市场激光器市场份额的10%。
光机所转化科研成果的途径和手段完全市场化。最让所里自豪的是他们创新的“人才+成果”转化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一个研究部或一个课题组,在完成一个有转化价值的课题后,整建制转入孵化器中,创办企业,直接转化成果。
第一个转入孵化器的是唐玉国。这位38岁的光谱技术研究部主任,摇身一变成为长春光机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的老总。和他一起转过来的20多名研究人员工资待遇由企业支付,但到了退休年龄后工作关系即转回所里。如果在企业工作不适应或该科研成果转化后没有后续新项目了,也可申请回所。这个医疗仪器公司2002年成立,主要生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于临床检验血常规、心肌酶谱、血糖血脂、肝功等常规生化指标,实现了进口替代,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2005年12月起在北京、河北、江西等省市的政府采购招标中,长春光机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凭借较低的价格、可靠的技术,连续中标1000台,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他们在2006年更是取得了销售1700台以上的好成绩。
另一个主要的转让模式是把科研成果转让给有能力承接的公司,光机所以入股的方式将科研成果作为无形资产注入企业,光机所派科研人员进行指导。光机所的转让条件是,不仅对方有经济实力,还要有转化的决心和办法。
目前,长春光机所共拥有控股、参股高科技企业12家,企业总资产8亿元。自2000年以来,以“成果+人才”向企业转化模式投资建立的科技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提供社会就业岗位2400多个。
长春光机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削弱科研力量,还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一是因为企业有需求。宣明风趣地说,“那些孵化中的企业把光机所看作‘娘家’了,经常来光机所‘偷’技术。”二是因为如此一来光机所的办所方向更加明确了,即以科研为龙头,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促进全面工作整体推进。
目前,长春光机所在科研上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技术研究3个层面研究力量的合理配置,已成为我国航天光学遥感与测绘设备、机载光电平台的主要研制、生产基地,并且在光电测控、地基空间探测等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2005年该所对外新签科研合同额达到3.17亿元,今年预计将达7亿元。
在“研、产、学”并举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长春光机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研究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完整的科研链条,拥有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更新的人才队伍。长春光机所这个“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正为国防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
|
|